《普惠金融专题》是我校金融硕士的非学位课,主要是基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普惠金融的需求,结合国家普惠金融战略设置的主要方向之一。目前,在国内同类高校中,专门开设此课程的高校较少,但我们认为,该专题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度高,实践应用性强,也是本校金融硕士的特色课程模块的重要构成。
本课程前二部分主要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、发展脉络以及评估指标、效应与价值等内容;第三到第六部分,主要是结合相关文献和实践,讲解普惠金融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效应,第七部分之后主要是相关案例、风险防范等。
课程编号:QZ313007 开课学期:每学年第1学期 学时:32 学分:2 中文名称:普惠金融专题 英文名称:Topics on Inclusive Finance 开课单位:商学院 教学方式:理论讲授+案例教学 考试方式:大论文(案例+文献综述) 课程简介撰写人: 安强身 |
教学目的及要求: 适应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要求,结合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以及弱势群体金融服务需求,提高研究生对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认识,掌握普惠金融体系构成、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。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、不同组织形式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,培养学生结合实践运行现状对问题的分析能力,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法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。 |
课程主要内容: 主要包括十一个专题,分别为:
|
先修课程: 金融学、货币银行学 |
教材及参考资料: [1]焦瑾璞,王爱俭.普惠金融: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[M].北京:中国金融出版社,2015.12 [2]胡国晖.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:理论与中国实践[M].北京:中国金融出版社,2015.12 [3]李建伟.普惠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问题研究[M].北京:中国经济出版社,2017.10 [4]宋羽.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-基于小微企业融资的视角[M] 北京:经济科学出版社,2016.06 [5]张勋,万广华,张佳佳,何宗樾.数字经济、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[J].经济研究,2019, 54(08):71-86. [6]谢绚丽,沈艳,张皓星,郭峰.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?——来自中国的证据[J].经济学(季刊), 2018,17(04):1557-1580 [7]易行健,周利.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——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[J].金融研究,2018(11):47-67. [8]宋晓玲.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[J].财经科学,2017(06):14-25. [9]黄倩,李政,熊德平.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[J].改革,2019(11):90-101. [10]丁凡琳.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对碳强度的影响[J].武汉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2, 75(06):110-120. |